English
投诉
证书查询
审核员登录
认证直线

13274610375  /  0451-58578842

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产品认证
资讯中心
相关文章推荐
热门关键词搜索
联系我们

松原企业自愿性认证正成为创新产品打开市场的“敲门砖”

发布时间: 2020-03-31 12:38:40   访问人数:      选择阅读字号:【

目前我国认证产业能满足中高端质量需求的服务项目仍然较少,一些高端认证起步较晚,与市场需求、国外机构的差距还比较大

对于新产品,特别是一些颠覆性的创新产品,我们尤其需要第三方机构来帮我们把把关、挑挑错,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公信力来打开市场。

对认证机构来说,此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认证可让认证机构免于低价竞争,获取可观的利润。

认证机构最理想的状态是从研发阶段即参与企业创新,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;待产品相对成熟时,可发布相应的标准,提供产品认证服务;市场成熟后,若须进行强制性认证,可再提供强制性认证服务。

周旋分析,认证机构全生命周期参与产品培育,有两大好处。一方面,从头参与,认证机构对于技术、产品能有更好的理解,更有利于研发出受行业认可的标准,而一个经受市场考验、认可度高的标准被国家标准采纳的可能性更高,从而提升了机构认证服务的竞争力。另一方面,全生命周期参与,也让认证机构能充分赚取从蓝海到红海的全周期利润。

面对前景广阔、利润可观的市场机遇,一些认证机构为何没能跟上制造业的步伐做大做强呢?

——有认证机构主观能动性差的因素。不少专家坦言,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,市场大、机构少的情形让不少机构过惯了开张即可赚钱的日子,缺乏创新、进取的动力。以机动车整车强制性认证为例,面对中国庞大的机动车市场,全国仅有3家机构拥有实施该强制性认证的资质。

——有客观能力不足的因素。其一,国外的认证机构大多是依托标准、检测技术资源而发展壮大的,相对而言,我国的一些认证机构缺少标准化和检测方面的专业背景,因此开发高端认证的能力较为欠缺。

其二,经验积累欠缺。周旋介绍,在机动车领域,作为一家德国企业,而纵观中国认证产业的发展,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,2002年前,整个认证产业还处于借鉴、培育阶段,认证机构对认证或者所属行业的认识、积累还远远不够。”李铁男说。

其三,技术投入不足。一些认证机构往往缺乏创新和技术储备的意识,技术投入少。业内专家表示,过去一些企业对认证的作用理解不够,要么是为了满足有关要求不得已参与认证活动,如强制性认证,或是为了招投标而进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;要么是以拿到认证证书为一项荣誉而实施认证,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认证机构对技术投入的积极性。

这样一来,就导致我国形成了以满足安全底线要求为主的供给结构,能实现“拉高线”功能的认证供给较少,整体供给质量不高。

当然,良好的改变也正在发生。近两年,随着我国认证市场准入的逐渐放开,竞争逐步加剧,在一些较为同质化的认证服务领域甚至出现了低价竞争的局面。这让不少认证企业开始寻求突破。

截至2018年底,认证行业共有有效自愿性认证证书129.4万张。其中,管理体系认证证书98.33万张,服务认证颁发证书1.25万张,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证书24.17万张。

“尤其是制造业,已成为认证行业发力的集中点,保障北斗系统产品的安全性;推出了城轨认证制度,助推高铁‘走出去’;推出了航空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,用于大飞机项目的质量管理。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说,当然,我国的自愿性认证尤其是产品认证市场潜力巨大。

面对机遇,正视不足、补齐短板是正道。认证机构要抓住标准化和检测能力两个基点,加强能力建设,提高自身水平。

认证的依据是标准,无标准则无认证。所谓标准化能力指的是标准研发、制定的能力。只有拥有标准化能力,认证机构才可能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认证服务,才能真正服务好制造业。检测能力,则包括实验室的水平,以及对检测方法、程序的开发能力。

要增强机构的标准化能力,关键在人,各机构须搭建起一支既懂标准制定,又懂行业的队伍。要增强检测能力,除了设备的投入,也离不开人才。如何吸引、稳定一支合格的认证队伍,是认证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

其次,就是技术的积累。发展到现阶段,认证已不再是大家想象中以人工为主的工作方式。而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的积累,并购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式。有专家表示,每当国外的认证机构进入一个新的领域,为了弥补自身在该领域的技术差距,往往会收购该领域的相关公司,再结合自身的检测经验,从而在短时间内研发出具备竞争力的服务产品。

目前,不少国内的大企业也已开始行动,采取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来进行供应商品质管控,实现与认证机构间的良性互动。

本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。



在线客服系统
7×24小时直线